據(jù)流行病學調查統(tǒng)計
我國平均結石患病率為5.8%
其中腎結石隨著年齡的增加
其發(fā)病率迅速攀升
65~74 歲的人群中
腎結石的發(fā)病率高達12.9%
這意味著每8 個65~74 歲的老年人中
就有1 個患有腎結石
但不少老人對腎結石病知之甚少
僅有的一些了解也只是
來源于朋友之間的交流或網(wǎng)絡傳言
堅持著錯誤的保養(yǎng)方法
將結石越養(yǎng)越大的同時
還可能危害腎臟功能
患結石補鈣會越補越大/多?
關于結石的偏方有很多,有確實有效的,如多喝水有助排石;也有渾水摸魚的,比如喝可樂讓排石更迅速等。有些偏方可能無效,但至少對人體無害。但有些謠言,不僅對排石沒有效果,甚至可能讓疾病加重。
不知道從何時開始,結石患者中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言:補鈣會讓結石越來越大!于是,不少結石患者不敢補鈣,不僅停了鈣補充劑,還對牛奶、豆腐、骨頭湯等常見的補鈣食品敬而遠之。這則傳言乍一聽好似有科學依據(jù),畢竟結石的成分多為碳酸鈣,而補鈣會增加碳酸鈣的攝入,自然會對結石的形成更有助益。
但這其實是一個偽科學。
廣州醫(yī)科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泌尿外科主治醫(yī)師朱瑋指出,腎結石的形成與鈣有很大的關系,主要是草酸與鈣的結合而形成草酸鈣結石。但是,腎結石的形成不僅僅在于鈣質攝取多少,還在于草酸濃度的高低。所以嚴格限制鈣攝入并不能阻止結石的形成。同時,當高鈣食物或鈣片等補充劑進入胃,會經(jīng)過吸收,與泌尿系統(tǒng)相關性不大,自然不會增加腎結石的形成。
此外,朱瑋指出,缺鈣反而可能會加速結石的形成,因為老年人體內(nèi)的鈣流失越多,鈣沉積的概率越大,形成腎結石的概率自然也會越高。限制鈣的攝入還可刺激維生素D3分泌,從而促進骨重吸收并增加尿鈣排泄,加快了腎結石的形成。所以,老年人不需要因為擔心結石而放棄補鈣。
學會喝水,促進結石排出
那么,患腎結石后,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?朱瑋給出以下建議。
1 多喝水。多喝水增多尿量有助于細菌、致癌物質和易形成結石物質快速排出體外,減輕腎臟和膀胱受害的機會。尤其是在夏季,更需要及時補充水分以保證充足的尿量。
2 減少蛋白質的攝入。高蛋白飲食可增加腎結石的發(fā)生。因此適量限制食物中的蛋白質,特別是動物蛋白質,對所有結石患者都是有益的。有發(fā)生過尿酸結石的人,像動物內(nèi)臟、鵝肉、沙丁魚等應該少吃,以避免尿酸過高引起尿酸結石。
3 清淡飲食。太咸的飲食會加重腎臟的工作負擔,并且容易引起尿鈣增高,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。食鹽每天的攝入量應小于3克。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腎結石需要從輸尿管排出,所以過大的結石想要自行排出體外的難度較大,且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嵌頓形成梗阻,此時大量飲水只會加重腎臟積水、感染,嚴重損傷患者的腎臟功能。
考慮到輸尿管的直徑,通常6毫米以下的結石有較大機會排出體外,此時大量喝水是有益處的。但注意不要過量、過猛,盡量將飲水量平均攝入,比如7~22點,每小時攝入200毫升,最簡單的觀察方法就是尿液呈透明物色或淡黃色。
像做胃腸鏡一樣做結石手術
小于5毫米的結石,一般可以自行排出;5毫米至1厘米的結石就不容易自行排出,往往需要藥物擴張輸尿管來幫助排石;而1~2厘米的結石即使在藥物的幫助下也不容易排出,就需要體外沖擊波碎石(EWSL)或者輸尿管軟鏡取石術(RIRS)將結石擊碎再排出來。
但這兩種方法的取石效率較低,對大于2厘米的結石不容易全部擊碎,而且這種結石擊碎之后,碎片過多不容易排出,也會造成輸尿管阻塞。所以對于2厘米以上的結石,就需要在腰上開個小洞,把這些結石打碎后再取出來了,即經(jīng)皮腎鏡碎石取石術。
因此,每個病人都要進行完整的評估后,由醫(yī)生確定治療方案。
一般情況下,小于3厘米的結石手術多為無創(chuàng)術式,風險小、成功率高,術后并發(fā)癥的風險也較低,所以可以在日間手術完成,即手術當天入院,術后觀察幾小時后,當天即可出院。
如果結石大于3厘米,則多建議住院觀察。
當然,手術的影響因素眾多,是否能夠選擇日間手術還需要綜合判斷,結石大小只是參考因素之一。
專家介紹
出診時間:
越秀區(qū).沿江院區(qū)
周一上午
海印院區(qū)
周二下午